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交媒体逐渐超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成为当今人们重要
本研究从需求侧入手,试图探究事实核查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作者在2019年10月针对717个有效样本开展实证研究,试图探究新闻事实核查对于社交媒体用户判断具体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为新闻添加事实核查标识确实可以改变用户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同时这一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但这一改变的具体机制并非是通过促进用户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得到结论,而只是由事实核查标识作为诱导用户评价的暗示。换言之,事实核查标识符只是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盲信转移到了对事实核查标识的盲信,单纯使用事实核查符并不能促进用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和讨论部分(我)写得非常水。
作者介绍
本文的作者是 Dongfang Gaozhao ,Dayton大学公共管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信息和科技视野下的公民与国家关系、社会公正视野下的科技和制度研究等。关注的话题包括公民感知、虚假新闻、算法公正等,其文章见刊于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和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eiw。
文章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交媒体逐渐超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成为当今人们重要的信息源。然而,社交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传播真实一手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成为炮制虚假信息的温床。因此,确保社交媒体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各国政府和互联网企业的关注点,为准确识别虚假信息,不少科技企业已在着手设计假新闻检验算法。学术界亦有许多文献探讨假新闻识别算法的实现问题,但鲜有学者从需求侧层面考虑问题,即消费者将如何看待被检测出的种种虚假信息呢?
本研究从需求侧入手,试图探究事实核查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作者在2019年10月针对717个有效样本开展实证研究,试图探究新闻事实核查对于社交媒体用户判断具体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为新闻添加事实核查标识确实可以改变用户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同时这一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但这一改变的具体机制并非是通过促进用户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得到结论,而只是由事实核查标识作为诱导用户评价的暗示。换言之,事实核查标识符只是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盲信转移到了对事实核查标识的盲信,单纯使用事实核查符并不能促进用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研究背景
在民主国家,媒体会通过议程设置影响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影响人们了解和参与政治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发布主体多为自发的个人,缺乏传统媒体的专业素养,同时缺乏编辑复核的评议环节,因此消息鱼龙混杂,既是一手消息的摇篮,有可能是虚假信息滋生的温床,因而多国政府和企业都将假新闻视作整治的目标。
例如在欧洲,欧洲委员会制定法律惩治虚假信息传播,以遏制其对民主秩序的侵蚀;新加坡则设立了专门委员会,以应对“蓄意的网络假信息”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如在新加坡宣传连花清瘟胶囊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实消息将遭到罚款甚至拘役惩罚。另一方面,对于假信息的规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民言论自由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相比互联网言论审查,如删帖、禁言等方法,使用事实核查标识既可以保护言论自由,又能起到遏制虚假信息的作用。此外,网络审核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反抗心理,反而诱使其转发假信息。
而此前关于假信息识别的研究多关注供给侧层面,即互联网公司应当如何排查虚假信息,目前常用的两种策略是依靠大众评审票选决定真伪性,以及依靠专业事实核查团队开展真伪性辨识。比如,中国台湾当局就设有专门的事实核查机构,借助专业人员开展各类事实核查。但上述这些研究都没能顾及到需求侧,即虚假新闻审查制度最终要服务之对象的体验,这些事实核查技术真的可以改变媒体用户的信念吗?如果可以,它们改变用户信念的具体机制又是什么呢?与大众评审相比,专家评估的结果会因为其专家身份而更有说服力吗?事实核查符的存在能够促进大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作者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实验设计
在进行任何具体的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对文章讨论的观念概念作一定义。对于虚假新闻,许多学者给出了一系列定义,如 Allcott 和 Gentzkow (2017)将假新闻定义为“
为了误导读者而故意编纂的、被证实为虚假信息的新闻文章”,该定义将报道失误、谣言、争议性的理论、讽刺或不完全的失实报道排除,重点关注了“故意欺骗”这一要素,本文采纳了这一定义。继而在后面的实验设计中,一系列新闻被分为真实或虚假 新闻两种,不包括任何具讽刺调侃意味的模棱两可的新闻,从而实现对变量的紧密控制。
就新闻文本而言,作者编辑了两组新闻,共30条,各有15条真新闻和15条假新闻,这些新闻从 Snopes.com 挑选,并由该网站评估新闻真伪性。这些新闻在实验中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同时仅留存60秒回答时间,以避免受访者在线搜索。每条新闻有一个标题、引文和配图,以模拟社交媒体所呈现的碎片化新闻。新闻文本中,有三分之一是非政治性的,另外一部分政治相关的新闻中,一半与民主党政策一致,另一部分与共和党政策一致。
对于被试,作者从 MTurk 招募到共717个有效样本(有一个transgender),样本被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改组中的受访者只会看到新闻内容本身,其任务是根据新闻标题、配图和引文判断新闻真实性,其判断数据将被用于实验组2。另外两个组是实验组,实验组1的参与者将同时看到新闻文本和来自独立事实核查者的新闻真伪性评估,而实验组2则会看到来自大众评审(即控制组参与者的多数选择)的真伪性评估,实验组的参与者可以在这些评估的参考下做出决策。对于每条新闻,被试需要回答:“您认为,这是一条真实的新闻吗?”,被试们可对这一问题回答“是”、“否”或“不确定”。同时,在另一块屏幕上,实验者告诉被试,这些事实核查标识符本身仅供参考,未必是正确的。同时,为了防止“真是暗示效应”本实验对所有新闻都加上了真伪性核查标签。
标识符的描述类似于:
✅ 57 people have marked it as REAL news.
🚩 An independent fact-checker has marked it as FAKE news.
在新闻评估任务结束后,被试回答了一些人口学问题,如性别、年龄、意识形态等,此外,研究者还询问了他们被试对于时事的关注度。
考虑到本实验涉及欺骗等实验伦理问题,实验前研究者就告知被试本实验是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在实验期间也反复强调事实核查信息未必真实,结束后研究者为被试提供了退出实验的选项(4人选择退出)。实验结束后,作者还向被试提供了准确新闻及相关解释的网页链接。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此外作者还借助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探究各层面因素对新闻辨识能力的影响。
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社交媒体用户在浏览到一则新闻信息时,往往很难迅速辨识出该新闻的真实性。个中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种,首先,媒体用户对于与自身毫不相干的事情时,往往并不情愿展开批判性分析,这被称为惰性推理(Lazy Reasoning),因为批判性分析非常耗费认知资源,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为此消耗精力;因此,人们通常是因为懒得推理,而不是喜欢某个观点而选择相信它。其次,假新闻往往狐假虎威,宣称自己的信源来自某个知名报社,如《纽约时报》并以此误导读者,即便是不信任《纽约时报》的共和党读者也会被误导。第三,社交媒体的信息流设计使各种可信程度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推送,这可能会让用户将虚假信息当做真实信息看待,而一旦人们被误导,他们对假信息的坚定信念丝毫不亚于真实信息。
另一方面,有大量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文献指出,当消费者接触到一则新消息时,大脑有一种偏好接受与自身固有经验相容观点的倾向,这被称为批判性推理(Skepticism Reasoning)。这一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化的批判主义将对人们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并由此导致各种误解和偏见。受批判性推理影响的人们还可能受社交媒体回音室效应的影响,进一步对自身信念深信不疑,沦为信息的“井底之蛙”。最后正如上文所述,受限于社交媒体产品的生产者本身的素养所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与前面两类心理学“偏差”不同,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主动且富有技巧性的归因过程,包括概念化、分析和评估等过程。使用批判性思维技巧的人们在决策时更少依赖启发(Heuristic),此前的研究表明,在控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情况下,批判性思维水平更高的人在辨识新闻真伪性时的表现更好。继而作者认为,事实核查标识可能会诱发新闻读者进入一种“临时批判主义状态”,更加在乎新闻的真伪性,并降低对假信息盲信的可能性。
然而,除了批判性思维之外,暗示寻求(Cue Seeking)也可以用来解释实施核查符影响个体识别信息真伪性的机制。这一理论认为,事实核查符并非人们思考的开端,恰恰是其终点。这一想法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之父 Herbert Simon (1947)关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论述,近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走认知捷径,受社会网络或以往经验的暗示引导。从社交媒体需求侧角度看,寻找各类启发(Heuristic)——此处和暗示等同——可以降低信息过载和不确定性,因此这一行为是互联网使用者的日常行为模式,暗示寻求行为也可以在惰性归因和动机性推理(即批判性推理)的情况下发生。在本文语境下,媒体用户可以直接接受事实核查标识提供的真伪性暗示得知新闻的真伪性,而不必耗费“宝贵的认知资源”。
基于上述理论,过往的实证研究在探讨事实核查标识的机制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Pennycook 等人(2018)发现,事实核查符可以提醒人们潜在的错误信息,并降低媒体用户对有争议新闻的信任感。同时,无论个体的党派认同为何,事实核查标志都能使其降低接受假新闻的意愿。然而, Nyhan 和 Reifler 却发现了一种“回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即人们在接收到更正信息后,反而会强化其原始信念。前见(Prior Belief)的存在,即先入为主观念提高了人们接受修正信息的难度。除此之外,Pennycook 等人(2020)发现,如果指给假信息打上“该信息为虚假信息”的标签时,人们会默认为其他没有标记的新闻是真的,这被视作“真实暗示效应”。最后,在劝服强度上,“争议性”标签比“鉴定为假”标签的说服力度更弱。
然而,这些研究尽管很有建树性,但依旧未能解释事实核查符影响用户信念、行为的具体机制。为探究这一机制,本文基于上述理论铺垫作出假设
假设 1a. 看到准确描述新闻真伪性标识的参与者(后文称为“准确标识”),与没有看到任何标识符的控制组相比,可以准确识别出更多的新闻。
假设 1b. 看到错误描述信息真伪性标识的参与者(下称“错误标识”),与没有看到任何标识符的控制组相比,可以准确识别出更少的新闻。
进一步地,如果信息核查符影响人们的机制是通过启发而非批判思维,则看到实验组的被试应当比控制组被试更坚定,因此也更少地选择“不确定”选项。因此得到假设:
假设 2. 与没有看到任何标识符的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可以看到真伪标识符的参与者将更不可能对新闻的真伪性感到不确定。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流行的两类事实核查方法是专家核查和大众评审,这两类核查机制,哪一种的说服力更大呢?关于大众和专家可信度的研究很多,学者认为,独立的事实核查机构因其成文原则和非歧视性的观点,因此其结论的一致性程度更高。另外,对于特定领域的问题,如医学和健康问题,人们对于专业人士的信任程度更高。因此,得到专家背书的新闻更有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大众溯源(Crowdsourcing)领媒体使用者化被动为主动,成为主动投票证伪或证实特定新闻真实性的积极行动者。大众溯源的支持者认为比起官方机构,大众指挥更值得信赖。然而,有学者(Sundar,2008)认为大众溯源受到“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的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而非求是精神造就了大众溯源结果。基于此,作者认为有理由认为,媒体用户可能会从众地认为被他人认定为实时信息的新闻是错误的。综上,得到假设:
假设 3a. 对于看到由大众添加的准确标识的参与者,相比起看到由专家评估的准确标识符的参与者,他们正确识别出更多的真伪信息。
假设 3b 对于看到由大众添加的不准确标识的参与者,相比起看到由专家评估的不准确标识符的参与者,他们将正确识别出更少的真伪信息。
结论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事实核查标识符能够显著影响人们对新闻真伪性的辨别正确率。当事实核查标识符准确时,实验组的表现比控制组的表现更好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当标识符不准确时,实验组的表现则比控制组更差。而另一方面,实验组被试选择“不确定”选项的几率也比控制组更低,这证实了假设1和2 。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支持这一假设,在95%的置信区间内,准确的核查标识令被试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是不准确标识符的4.179倍。多元逻辑斯蒂回归结果还表明,关注时事有助于改善被试识别新闻准确性的正确率。
此外,针对两个实验组的分析表明,尽管两个实验组被试新闻评估的表现与控制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但两个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假设3,因此专家评审和大众溯源对于个体的说服力相当。
本文不仅填补了学术界在假信息治理问题上需求侧研究的空白,还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性的参考建议。由于媒体用户事实上还是依靠启发式和暗示寻求的方式看待事实核查,因此事实核查本身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当前专业事实核查人员开展调查的成本较高,因此人们转将目光投向了成本更低的大众溯源,然而,如果大众溯源本身的质量难以保障,事实核查可能会起反作用,加剧信息污染,甚至加剧网络政治极化。
然而本研究依旧存在一些缺憾,如本文没能干预到共同群体认同对个体真伪性判断的影响,尽管本研究涉及可能的花车效应,但已有学者证明,内群体支持要远胜于非内群体成员,关键内群体成员决策的说服效果可能会超过多个外群体成员。本文作者也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内外群体对说服的影响。
原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giq.2021.101591
Title: Flagging fake news in social media: An exprimental study of media consumers' identification of fake news
Author: Dongfang-Gaozhao
Journal: 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
Keywords: #FakeNews #Fact-checking #Expriment #CriticalThinking